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求是》2012年第23期发表署名文章《建设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全文如下: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这是党中央准确把握全球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趋势,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提出的重要任务,反映了我们党对技术进步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对于新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和社会综合竞争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信息技术持续影响经济和社会变革
信息技术领域创新极为活跃。自上世纪四十年代电子计算机诞生以来,每隔五至十年信息技术领域就会出现颠覆性的重大技术变革,而每次的信息技术变革,都推动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家用电器,八九十年代的计算机,本世纪初兴起的互联网等。在人类技术发展史上,从来没有一种技术能够像信息技术这样创新步伐如此迅速、发展活力如此持久、经济社会影响如此之大。时至今日,信息技术领域硬件、软件、内容、服务创新的步伐依然迅速,创新的系统性、集成性特征更趋突出,日益向泛在、融合、智能和绿色方向发展。
信息技术应用深刻改变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方式。信息技术从计算、记录、显示等单一功能和简单应用,迅速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深入广泛应用,对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信息技术与经济活动的结合,加速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信息技术与社会管理活动的结合,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了新手段新渠道,改善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信息技术与国防建设的融合,推动武器装备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从机械化走向信息化,改变了战争模式,影响了新时期各国军事变革。
信息技术创新模式重塑了国家创新体系。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深入应用,彻底改变了以往孤立、封闭式的研发创新活动。信息网络可以提供跨国界、跨地区、跨行业的情报资料,信息技术可以进行模仿、模拟、仿真和高速运算,有效提高了创新的范围、能力、节奏和效果。此外,信息技术还激发了商业模式、管理模式、教育模式、医疗模式等众多领域的创新。通过总结信息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各国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技术创新决定国家竞争优势的新时代,纷纷以信息技术创新引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抢占世界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推动创新浪潮和产业革命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发达国家重在强化核心芯片、操作系统、营销渠道等高附加值环节的垄断地位,新兴经济体侧重生产制造、服务外包等竞争优势培育和市场争夺。在下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方面,已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布并实施了宽带战略,到今年底将有超过150个第4代移动通信网络推出商业服务。近年来,国内也积极培育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和信息服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确定发展思路,制定产业规划,加强政策支持,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全球新一轮技术创新。全球正在出现以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人类处于技术群体性重大突破的前夜。新一代信息技术是这一轮技术创新的基础和动力,为知识的快速扩散、网络型研发组织发展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等提供了载体和手段。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充分交互,使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显著提高,加速走向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能源技术的深度融合,使智能电网、太阳能发电、分散式离网发电技术实现突破,未来还将形成能源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材料技术交叉融合,使纳米复合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新的重大进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引领各技术领域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和支撑,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所在。
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第三次工业革命。虽然产业界和理论界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主导产业、产业模式等尚缺乏统一认识,但都不约而同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其中的巨大作用。信息技术创新势头不减,促进了研发设计活动不断加快、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生产组织模式不断变革和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成为催生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体力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力地推动着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了现代产业新体系的建立,引导产业向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和可持续方向发展。我们应当敏锐捕捉和把握信息技术变革打开的历史机遇窗口,特别是利用好我国人口多、市场大的特点,以应用来引导,积极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建设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有利于形成发展新优势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通过建设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形成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
有利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论过去还是将来,传统产业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用武之地。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平台及其强大的计算、存储、信息交换能力,能够对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中应用,促进了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和综合利用,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应用,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生产装备、营销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快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方向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改进了资源能源利用方式,有利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信息技术应用还打破了原有的产业边界,推动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
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技术的快速创新,既催生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也带动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产业等快速发展,使其成长为先导性、支柱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云计算改变了信息资源交付和使用模式,用户不必再把所有资料、数据存储在自己的硬盘内,而是能够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取所需服务,形成庞大的云服务市场,同时带动相关硬件设备、应用软件、开发工具、信息服务等新产品新业态发展,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培育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是实现经济可持续、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有利于培育新的投资消费热点。如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随着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的逐渐降温,消费刺激政策效应逐步减弱,寻找高质量、可持续的投资新亮点,形成结构层次高、带动性强的消费新热点,成为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可以优化传统基础设施投资,拓展各类应用平台的投资建设,优化企业的投资结构。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不断创新信息服务手段、服务形式和内容,有利于扩大信息产品和内容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从这个意义上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我国新时期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支点。
有利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信息化是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任务繁重艰巨。在行政管理领域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整合信息资源,精简优化服务流程,提升行政监管效能,推动政民互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在城市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加强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加强网络舆情分析,推进智能交通、智能水网、智能电网建设,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减灾救灾等领域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大力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可以为宣传社会主流思想、传播先进文化提供重要通道。
四、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抓好战略布局和任务落实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已形成了涵盖通信、计算机、软件、信息服务等领域较为完善的信息产业体系,特别是在技术研发、产业支持和人才储备等方面的基础和大国大市场的独特资源,为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产品附加值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低等问题还十分突出,处于创新突破可期和掉队风险亦存的重要关口。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顺应全球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大趋势,抓住机遇,着眼长远,发挥优势,选准突破口,努力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为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加强战略谋划,确立竞争新优势。着眼国际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凝聚战略共识,从国家战略高度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产业跨越发展。要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需求,加强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明确重点任务,完善组织管理和协调推进机制。立足应用引领,推动融合发展,确保自主可控,力争在全球产业格局的深刻调整中确立国家竞争新优势,并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设以基础设施为支撑、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先导、以融合发展为特征、以广泛应用为目的、以安全可控为保障的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和商业模式创新。创新是信息技术产业的精髓所在。我国产业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创新能力不强。要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变革的战略机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力量,全力突破操作系统、核心芯片、新型显示、新型电子元器件等核心基础产业关键技术,提升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制造装备的研发设计和制造支撑能力。加强示范应用,营造良好应用氛围,以服务创新带动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推动建立新的产业组织模式。
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发挥信息技术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的特点,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和全面覆盖,创造市场空间,带动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融合优势,提高经济信息化水平,加快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步伐,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应对互联网发展和应用对新时期社会管理带来的挑战,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公众信息化意识,健全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机制,力争到2020年全社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
培育信息投资与消费热点,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带动。认真贯彻落实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的要求,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努力把信息投资与消费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宽带接入、移动互联网、IPTV、手机电视等融合性服务,带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终端消费,带动网络支付、电子商务、云计算、物联网、网络文化、数字家庭等信息服务。加快实施“宽带中国”工程,推进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商用和前沿性布局,推进三网融合,充分发挥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快物联网、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社会管理信息化等应用平台建设,为信息消费和服务提供支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信息产业,加快形成高质量、可持续的投资和结构层次高、带动性强的消费,努力形成继房地产、汽车之后新的投资消费热点。
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水平。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日益普及,网络与信息系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全局性作用日益增强,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将严重影响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甚至造成灾难性后果,影响国家安全。要加强统筹协调,一手抓信息化发展,一手抓信息安全保障,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加强部门间分工负责和协调合作,健全横向覆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安全保障、信息内容安全管理,纵向覆盖技术、产业、标准、法制等领域的管理体系,确保重要基础设施、重要信息系统和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加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加强信息网络监测、管控能力建设,构建信息安全保密防护体系,提升网络空间预警和网络攻防水平。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要按照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安全与发展、产业与应用的关系。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加强产业链垂直整合,支持创新型、创业型和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发展,提升信息技术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遵循产业规律、尊重市场规律,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投资、贸易、土地、环保等政策的协调配合,促进全社会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发挥财政性资金的杠杆和乘数效应,调动企业积极性,有效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宽带中国”、核心技术研发、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等领域。 |